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医疗紧缺学科人才缺口巨大

    2019-3-19

    来源:中新网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妇产科、儿科、精神科、护理科等医疗紧缺学科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院长张治芬接受采访时表示,社会认同度低是人才紧缺的一大因素,要尽快提升医疗紧缺岗位的社会地位,加大对急需紧缺医学人才的投入,提升急需紧缺岗位吸引力和社会认同度。

        当前,我国医疗服务需求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背景下,高龄产妇和危重孕产妇增加,早产等高危儿明显增多,给妇产科、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等带来巨大压力。”张治芬表示,与此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严重,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至4.87亿,占总人口的34.9%,急需大量护理人才。

        但眼下医学人才数量显得“捉襟见肘”。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目前中国儿科医师仅占医师总量的3.9%,每千名儿童只有0.46名医师;中国注册护士约300万名,医护比1︰1.4,与国际水平的1︰2.7相差甚远;中国约有6万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60%的平均水平。

        谈及人才紧缺原因,张治芬认为,产出严重不足和岗位缺乏吸引力是两大重要因素。

        她说:“一方面医学高等院校对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足,造成人才资源短缺。另一方面,造成人才紧缺的关键即岗位吸引力低,如儿科、护理科岗位待遇相对低、工作压力大、社会认同度也不高,医学生毕业后选择紧缺专业就业方向的人才较少,优秀人才更为稀少。”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培养,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对此张治芬建议,针对产出严重不足问题,应首先建立完善的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体系。

        “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应探索开设紧缺专业设置,扩大急需紧缺专业规模,在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增加紧缺专业培养内容,探索定向订单培养紧缺人才。”张治芬说,“在毕业后医学教育方面,也应做好专业研究生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缩短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

        她还提出,教育和卫生健康部门要紧密协同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结合行业需求特点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加强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联合完善高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建设标准,持续提升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临床教学水平,深入推进“医教协同”。

        至于破解岗位人员流失难题,张治芬建议提升急需紧缺岗位吸引力及其社会认同度:“要改善医疗卫生全行业,特别是全科、精神科、儿科、护理等紧缺岗位人才的社会地位,改善医生执业环境,运用合理的法律保障手段,保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

        从医院层面来看,她认为,儿科、精神科、全科等紧缺专业往往是创收能力较弱的科室,综合性医院要从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出发探索合理的运营机制,合理规划人才梯队建设。“比如以工作量和业务量结合考核的绩效分配模式,确保紧缺专业人员收入待遇”。

        “政府方面,我建议各级财政设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项资金,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用于支持鼓励设置相应专业、强化相应课程、扩大培养规模、提升岗位胜任力,培养实用型紧缺专业人才。”张治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