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区热点公告
手机扫码查看

    区农业农村局:强化人才建设,领跑乡村振兴致富路

    2025-04-18

    为深入践行“人才强区”战略,持续擦亮“厢聚英才 城就未来”人才服务品牌,充分展现全区各部门人才工作的创新举措、生动实践,近期,区委人才办推出“一把手谈人才”专栏,邀请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畅谈人才工作思路,分享人才工作经验,全力讲好“和美莆田、共同富裕”首善之区人才故事。

    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肖建耀


    近年来,城厢区农业农村局通过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积极探索农村“新农人”示范引领、激励发展的新路径,以盘“活”乡土人才资源,持续盘“火”乡村发展。其中,我区《“土专家”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荣获2024年福建省改革优秀案例。

    在“引才”上做文章

    坚持一线出人才、一线选人才理念,着力把更多懂技术、有情怀的“新农人”集聚起来。一是实用导向揽专才。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方案”,围绕龙眼、花蛤、枇杷等城厢特色产业,摸排出一批有本事、有绝活且活跃在农场经济发展一线的务农能手、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带头人等,进一步充实“新农人”队伍。二是拓宽渠道引英才。破除唯学历论、唯职称论的定性思维,以实用性、专业化能力、种养成果等为导向选人才,挖掘出林玉涛、郑飞洪等多名有能力、有经验、有意愿的“土专家”。三是打造雁阵聚人才。依托“全市一张图”平台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组建一支源自基层、服务乡村的人才队伍。平台共登记乡村人才324名,其中本土人才132名、离土人才94人、外来人才17人、优秀人才81人,构建起定位清晰、层次合理、衔接有序的人才雁阵。

    在“育才”上下功夫

    紧紧围绕我区发展总体目标要求,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青年“新农人”。一是培育乡土人才。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开展果蔬种植技术、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高素质农民培训4场次,累计培训中央级98人次、省级1305人次。二是培强“头雁”人才。委托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培育“头雁”人才5名,着力增强农村青年联农带农的意识和能力,建成“头雁+农户”资源共用共享和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培优推广人才。以实践为手段,用活2所田间学校、3个示范基地,组织基层农技人员通过脱产进修、在职研修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种植户管理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益。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现场指导、技术推广等活动23场次,受益1100多人次。

    在“用才”上见实效

    聚焦产业发展,有效发挥“新农人”带头作用,让“新农人”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兴农人”。一是开展交流互访。组织“新农人”到书峰村、度尾镇等农业基地考察学习,现场就文旦柚、枇杷的种植、生产、保鲜、改良等农业产业技术展开交流探讨,促进相关产业合作签约。二是发挥技术优势。积极申报实施乡村振兴项目,鼓励“新农人”发挥自身技术和经验优势,在品种改良、推进种植技术进步等方面作出贡献。如,“新农人”林玉满带领华亭镇五云村果农改进关键技术,发展推广龙眼晚熟品种“四季蜜”,达到产品“错峰头”、品质“独一份”的效果。三是引领产业发展。健全联农富农机制,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如,“新农人”蔡向伟重点服务以常太镇枇杷产业为主的环东圳水库生态休闲带,立足枇杷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推动1000余亩枇杷增产增收500万元。

    下一步,区农业农村局将持续用心用情做好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深化全链条人才选拔机制,着力构建“立体化选才、高质量育才、科学化用才”的农业人才生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引人才、优技术、强服务,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下、能管用的本土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全过程人才培育机制,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系列活动,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通过“理论学习+专家带学+技能竞赛+田间促学”等方式,切实提升全区农技水平,为推进我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三是推动全方位产才融合机制,不断推进人才储备向农产品动能转化、技术培训向生产力转化、品牌价值向经济效益转化、单点突破向全域振兴转化,不断开创“新农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       
  • 招聘热线
    0591-87618873
    客服热线
    0591-96345
  • 关于我们
    市场介绍        业务指南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软件大道89号软件园F区7号楼
    邮编:350003
    监督电话:0591-87383007
  • 运营维护:福建海峡人才网络资讯有限公司 网络支持:福州电信IDC 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闽ICP备110123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