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峡人才报
“人杰”何故相继离他远去
——楚汉争霸中项羽致败之因解析
郭文彬
与文不能运筹帷幄、武不能斩将攻城的刘邦相比,项羽可谓有勇有谋,在巨鹿之战中以5万楚军大败秦将章邯、王离率领的40万秦军精锐,直接导致了秦帝国的灭亡;在彭城之战中更是率领3万骑兵,在半日之内击溃刘邦率领的56万汉军,斩杀敌军数十万,以致“睢水为之不流”。与出生草根形同无赖的刘邦相比,项羽世袭楚国将军,位高权重身世显赫,然而楚汉争霸的结果出人意料,看起来似乎处处不如项羽的刘邦却取得了最终胜利,而屡屡占据先机的项羽,与对手相持仅4年多,其败亡速度之快,令人瞠目,连刘邦对此都颇感意外。
对项羽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放弃关中而定都彭城、弑杀义帝等一系列政治战略上的失误;也有人归咎于动辄屠城、虽所向披靡但缺乏整体规划等军事战略上的短视;还有人叹息于鸿门宴上纵虎归山的“妇人之仁”。不可否认,这些都是项羽败亡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项羽从起兵到败亡的全程,不难发现,贯穿始终的还是人才战略上的失误。项羽虽然力拔山兮,胆略过人,但不善于识人、用人、聚人,导致手下人才相继叛楚归汉,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有韩信、陈平和英布。
一失“国士无双”的韩信
同为楚人的韩信出身布衣,“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项梁败,又属项羽”,然而“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满腹奇才的韩信仅仅被项羽任命为“执戟郎中”,所谓“执戟郎中”,不过是站岗的卫士;韩信数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希望能得到采纳而被重用,孰料项羽均不予理睬。看不到希望的韩信十分郁闷,离开项羽的想法渐渐萌生,终于有一天弃楚奔汉。
初到汉营的韩信,因“未得知名”,仅仅得了个“连敖”的职位,郁郁不得志的韩信在一次酒后发牢骚,被人告发,结果一行14人“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眼看就要奔赴阴曹地府的韩信发出了“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监斩官夏侯婴“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并通过与其交谈,认为韩信是难得的人才,不仅没有杀他,还“言於上”,升其为治粟都尉。按说,免为刀下之鬼的韩信应该感恩戴德,在治粟都尉的位置上好好干下去,可是没想到,韩信还是不满意,终于又一次跑了。此时,领略过韩信“国士之才”的萧何闻讯大惊,来不及跟刘邦报告一下,就骑着马连夜追回韩信,并郑重其事地提出让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须“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至此,韩信终于得偿所愿,找到了能够一展平生抱负和才华的平台,仅用4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暗度陈仓、平定三秦、虏魏破赵、平代灭齐、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的军事奇迹,为大汉朝立下了“功高不二,略不世出”的不朽功勋。
启示:平台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初入职场的韩信当上项羽的“执戟郎中”,按说能够在最高领导身边工作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毕竟“为官莫如执金吾”嘛!可这并不是韩信想要的平台,在屡次献策不被理睬的情况下,韩信义无反顾地投奔了刘邦。令人失望的是,风尘仆仆不远千里跳槽而来的韩信只是当上“连敖”,一个管理后勤仓库的小官。后虽经夏侯婴的推荐,当上治粟都尉,可胸怀甲兵、志在沙场的韩信还是毅然选择离去。显然,促使韩信离去的不是待遇,不是环境,而是缺乏“将将者”的平台。萧何对刘邦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刘邦虽然“素慢无礼”,不识韩信之才,却识得 “善于识才”的萧何。
我们有些单位引进了高端人才,领导也十分重视,亲自谈话,专门安排,给位子、分房子、发票子,结果却发现还是难以留住人才,究其原因,往往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环——为人才提供能够一展其才的平台。如果一味按照“燕雀”的想法去制定“鸿鹄”的需求,时间一长,人才会因为事业无成的沮丧或失落,难以安心,不能尽心,无法甘心,加上外界更好平台的“召唤”,自然弃之而去。
再失“六出奇计”的陈平
客观来说,项羽对陈平还是比较欣赏的,也采纳了陈平的一些计策,在攻破秦国后,陈平被赐卿一级的爵位,后又被封为信武君,令其率军攻打殷王司马卬。陈平不负所望,大获全胜,被任命为都尉,赏黄金二十镒。不料此时刘邦还定三秦,并率师东向,殷王司马卬再次望风投降,殷地被攻下。项羽闻讯大怒,不去详查司马卬反叛的原因,却要将此前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全部杀掉,陈平恐惧,不得不离开项羽,改投刘邦。
如果说韩信叛楚归汉,为项羽树立了一个劲敌,那么陈平的叛离后果更为直接和严重。细数陈平在投奔刘邦后献上的一系列计策,无不令人悚然。先是捐金行反间计,使项羽猜疑手下忠心耿耿的大将钟离眛,逼走了唯一的谋士范增;在荥阳之围时施金蝉脱壳计,使刘邦在几乎处于绝境的情况下逃出生天;在韩信手握重兵欲自立为王与楚、汉三足鼎立的危急关头,虚抚韩信封立齐王,为刘邦一统天下起了关键作用;在鸿沟和约后刘邦准备西还汉中时,建议穷寇宜追,最终垓下歼楚,彻底击败了项羽。如果说项羽没有失去韩信而是委以重任,楚兴汉亡几成定局;如果陈平继续辅佐项羽,刘邦恐怕早就被击败了,楚汉之争也许将以楚胜汉败而提前结束。
启示:宽容是凝聚人才的利器
殷王司马卬性格反复无常,投降陈平后,见刘邦率军来攻转而叛楚降汉。不可否认,作为领兵主将,陈平存在着对司马卬降军疏于戒备的过错,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项羽盛怒之下不分青红皂白,竟迁怒于之前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项羽此举将其心胸狭窄、不能宽容的弱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假如此时项羽派人好言劝慰陈平,令其戴罪立功,寻机平定叛乱,陈平必会因此感激涕零,誓死追随。
我们有些地方引进高层次人才后,因为各种原因,落地的项目长期没有什么进展,有的同志不去积极帮助人才和企业分析原因,鼓励改进,寻求突破,而是患一时之失,认为前期政策和资金扶持打了水漂,对人才冷言冷语,甚至横加指责,最终导致人才流失、项目流产,出现人才和政府“双输”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人才,“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是人都会有缺点,都会有失误,人才也不例外,难免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对此,既要肯定人才的努力,更要宽容人才的失误,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好事,积极为人才走出困境创造条件,用真心真情凝聚人才。
三失“骁勇善战”的英布
当刘邦率领56万大军突袭彭城时,项羽正在平定齐国田荣叛乱的途中,闻楚都彭城被汉军击破,项羽再一次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和谋略,留诸将继续攻齐,亲率3万骑兵,出其不意,“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军事奇迹。虽然项羽凭借着超凡的能力和勇气,力挽狂澜于既倒,但因为忽略了一个人,失去了一个人,导致不久之后楚军腹背受敌,粮草断绝,一败涂地。
这个人就是英布,英布因曾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在陈胜、吴广起义后不久,聚集了几千人的队伍投奔项梁,算得上是项家军的创始元老。吕后评价其“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在骁勇善战的楚军中,英布出类拔萃,深得项梁及项羽的信任和喜爱,在大部分征战中都是作为开路先锋,一往无前,屡建奇功。在分封十八路诸侯王时,英布被封为九江王。然而自此之后,英布与项羽渐行渐远,慢慢疏离,最终竟选择了叛楚归汉,导致项羽身陷十面埋伏而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英布虽然一度对项羽封自己为王十分感激,但他的内心藏着难与人言的阴影。项羽曾命他坑杀章邯的20多万降军,又令他追杀义帝,这些都是令天下人诟病和不齿的大不义之举。作为亲为者,英布难辞其咎,对项羽不免产生怨念,以致项羽在派兵平定齐国前,屡次要求英布相助,英布均托病不往,只是象征性地派了5000老弱残兵;刘邦攻打彭城时,项羽令英布救援,英布再次称病,且不发一兵,致使彭城陷落,项羽因此怨恨英布。彼此间的嫌隙越来越大,作为领导,项羽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既不沟通以消除误会,也不重赏以减轻怨念,而是动辄派使者责备,导致局面越来越僵难以收拾。最终,一直犹疑不决的英布在汉使的游说和计谋下,被逼斩杀楚使,彻底倒向刘邦。
启示:沟通是团结人才的“法宝”
沟通是十分重要的领导技巧,也是团结人才的 “法宝”。有的领导认为人才引进了,也提供了好的平台,对偶尔的失误也能包容,剩下就全看自己的本事了,于是从此不闻不问,却忘了人才首先也是人,也有烦恼苦闷,也需要理解、支持和关心。如果忽视沟通交流,只看重结果,只注重成绩,一味奉行“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时间一长,嫌隙必生,小矛盾就有可能演变成大问题。如果项羽对英布不时推心置腹以悉其意,褒语激励以安其心,重金赏赐以坚其志,那么误会也许就会慢慢消除,至少英布会如韩信那样念及刘邦的“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而暂缓反叛之举。曾称霸欧洲的拿破仑将滑铁卢战败归咎于“很久没有和士兵一起喝汤了”,可见人同此情,情同此理。持续和良好的沟通能让人才产生“知己”之感,能更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效果。
终失“独木擎天”的范增
刘邦曾感叹:“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蒋济叹息:“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
范增初投项梁,即提出了拥立楚王之后为王的战略,所谓“明正则言顺”。应该说这一战略汲取了陈胜、吴广败亡的教训,顺从了民望,凝聚了人心,为推翻秦朝打下了坚实基础。项梁死后,范增继续辅佐项羽。
鸿门宴上,为项羽献出击杀刘邦的计策,然而“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诀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见状,密嘱项庄借舞剑助兴之名,寻机刺杀刘邦,项羽依然无动于衷,最终错失了杀掉刘邦的良机。荥阳大战时,项羽占据上风,刘邦已无粮草,不得不请求罢兵言和,对此范增坚决反对,力主进攻,项羽却拒之不纳,最后竟同意了刘邦的请求。范增哀叹:“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不久,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对范增面有狐疑之色,口出不忿之言。范增顿感绝望,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此后,项羽身边唯一的谋士——亚父范增负气出走,病死道中。
启示:信任是赢得人才的根本
虽然史书对范增的记述不多,对其生平事迹语焉不详,但毋庸置疑的是,他提出的“拥立楚王之后”“鸿门宴杀刘邦”“荥阳之战力主进攻”都可称得上良策。第一条被项梁采纳而致秦灭,后面两条哪怕有一条被项羽采纳,楚汉争霸的历史就会被改写。对自己这个最亲近最信任的核心智囊,项羽虽表面尊称为“亚父”,却对其提出的妙计良谋屡次置若罔闻,弃而不用,这实际上是对人才最大的不尊重和不信任,又仅仅因为几句无稽流言,竟然对范增产生了怀疑。试问如此待人用人,怎能不令人才寒心!
在项羽即将走向人生终点的时刻,“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苦笑曰:“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不仅是项羽的故人,更当过项羽的马夫,曾经是项羽的亲信下属,在巨鹿之战中以杀敌过百而闻名楚军。项羽曾经一边抚摸吕马童的背一边对人感叹道:“这是我的一条胳膊呀!”但到大封诸侯时,项羽竟然没有封赏吕马童。吕马童颇怏怏不乐而产生怨念,又害怕项羽因此杀害自己,于是转投刘邦。
就这样,项羽曾经的贴身侍卫(韩信)、亲信马夫(吕马童)、得力谋士(陈平)和勇猛大将(英布)相继叛楚归汉,甚至连“亚父”范增都弃之而去,至于史书上无法记载的其他各类人才,想必也不在少数。反观自己的亲叔父项伯,在项羽本已决定挥师40万进攻函谷关一举消灭刘邦的大好形势下,却私赴汉营泄露军情;在鸿门宴上屡次维护刘邦致使范增之谋功败垂成;在项羽遭遇十面埋伏的危急关头,却偷偷带着家眷趁着夜色投降刘邦。项伯一路走来,完美地演绎了“猪队友”和“掘墓人”的角色。项伯投降刘邦后,竟欣然被赐为刘姓。对如此恬不知耻屡次吃里扒外的叔父,项羽言听计从,视为股肱。如此识人不明,用人不当,试想怎么能不失败呢!
项羽阵营人才流失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如韩信、范增等,主要原因是项羽刚愎自用,不纳良策,致使人才弃之而去;第二类如陈平,主要原因是项羽心胸狭隘,对小过小隙追责过甚,无容才之量,使人才畏惧而闻风逃遁;第三类如英布,主要原因是缺乏沟通交流,致使猜疑愈重,嫌隙愈深,以致离心离德,最终流失;第四类如吕马童,项羽“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在下属有功的时候吝惜封赏,使人才灰心失望,只好另栖良木。
项羽无视一个个优秀人才的流失,在数次上天眷顾的大好形势下,致使攻守易势而陷入被动,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在垓下被围身边仅余28骑的绝境时,项羽“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以 “亡其两骑”的微弱代价,“取彼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向属下证明了自己出色的军事谋略和强悍的战斗力,认为“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真是至死不悟,足可为今人戒!
反观项羽的对手刘邦,善于放手使用人才,能够团结凝聚人才,以致各路人才争相归附。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坦承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以史为鉴,积极为人才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虚位以待,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作者单位:福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