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了要实行延迟退休。
关于延迟退休,职场一族很容易就会想到“多缴费、少领钱”,因为缴费年限延长了,领取费用时间延后了,由此便产生对相关政策改革的关注与看法。
其中,该方案影响较大的是70后、80后,他们对此看法不一,但更多的是希望制定合情合理的延迟退休政策,不要变成“一刀切”。
延迟退休要来了?
这回是真的!
延迟退休四大理由:
■劳动力供给总量逐步减少
■老龄化高峰加速到来
■养老金收支平衡压力大
■早退休是人力资源巨大浪费
声音:
网民“An314”:一线员工、基层员工,特别是技术工人太辛苦了。是不是可以考虑采取弹性退休制度?只要上缴最低年限的社保金,就可以根据自身意愿退休。退休金按缴纳比例分配,也符合“多干多拿,少干少拿”的原则。
网民“吉安土著”:公务员退休金是企业职工的3倍,是延迟退休受益最大的群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占工资收入的28%,居全球最高水平之列。比起延迟退休,落实好养老金并轨政策更为重要。
网民“浪迹何寻”:不同社会体制下,养老保障体系千差万别。不提高养老福利待遇,仅仅是和西方国家模仿延迟退休并不可取。
……
延迟退休后,究竟少领多少钱?
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末,全国共有8.42亿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中企业职工3.41亿人,城乡居民5.01亿人。领取人员中,企业职工参保离退休8593万人,城乡居民实际领取人员1.43亿人,两者合计约2.29亿人,这意味着缴费人员约6.13亿人。
去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约2.33万亿元,这个数据意味着全国基本养老保险人均约1000元/月。实际上,目前我国养老待遇水平约是2000元/月。所出现的误差,是因为忽略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如果按照2000元/月的养老待遇水平,每延迟退休一年,按14亿人未达法定退休年龄估算,那么这些群体一生中少领取的养老金就等于2000元/月*12个月*14亿人口,数字高达30.8万亿元。
而具体到每一年可以减轻多少养老金负担的问题,假设我国人口结构在各个年龄段均衡,每年可减轻的养老金负担=30.8万亿元/全国平均寿命,以目前我国男性平均寿命75岁计算,则每年可以减轻养老基金支付压力为4106.7亿元。
那么,延退退休一定时间,究竟会增加多少养老金征缴收入呢?
按照现在我国的社会保险法,“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这表示,只要还在企业工作,即使已经缴满15年的社保,未到退休年龄就得继续缴费。
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国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收入是2.11万亿元,缴费人员约6.13亿人,其中企业职工约2.55亿人,城乡居民约3.58亿人。2014年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人均养老金缴费约为3442元,主要是因为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险费率太低。
按此计算,如果延迟退休一年,则14亿人(假设均未到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金征缴收入为4.82万亿元。倘若仍以75岁全国平均寿命计算,则平均每年可以增加养老金征缴收入为642.5亿元。
综上,每延迟退休一年,在一增一减后,国家相当于每一年可以减轻养老金支付金额为4749.2亿元,可以为14亿人总体减少养老金支付金额约35.62万亿元。
这一数额完全可以弥补去年养老金征缴收入与支出之差,甚至高于2015年的收支差。也就是说现在延迟退休一年,那么我国2015年的养老金支付就可以不需要财政补贴,我国的养老压力可以推迟一点到来,这对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作用非常大。
哪些人受延迟退休新规影响?
根据人社部方案将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每年延长几个月退休年龄,直到经过相当长时间达到新拟定的法定退休年龄。
假如每年延长退休时间2个月,1986年出生的小伙伴们退休年龄将为58.3岁。到达新的法定退休年龄前,渐进式的延迟退休将波及90后,按照现有预测,法定退休年龄有可能是65岁。
此外,根据《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县处级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问题的通知》,从今年3月1日起,我国正副处级女干部退休年龄延至60周岁,但若本人申请,可以在年满55周岁时自愿退休。
由此看出,延迟退休方案影响较大是70后和80后,女白领、女干部或最先延迟退休。
如果2022年延迟退休方案落地实施,那么以下三个群体将会受到退休新政的影响。
1.小于等于50岁女性工人(197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女性);
2.小于等于55岁女性干部和男性工人,主要是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1967年以及以后出生的人);
3.小于等于60岁男性干部(196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男性)。
参与延迟退休问题讨论的人士提出:“女蓝领现50岁退休,会在考虑她们身体情况或改换轻松劳动岗位的基础上,小步延迟退休。”
延迟退休是纠正制度发展的漏洞
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延迟退休是必行措施。至于产生不少职场一族的反对或者抵触,也是人之常情,因为表面上它直接损害了未退休人的利益。
要更好地接受延迟退休制度,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
养老保险天然和法定退休年龄紧密联系。而在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初期,法定退休年龄是参考当时的平均寿命制定。一般平均寿命比法定退休年龄长10年左右。随着近几十年我国人均寿命的不断增长,法定退休年龄却并没有调整。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是男75岁,女78岁。但在解放前,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为35岁左右。解放后,据1978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男性为66.9岁,女性为69岁,比解放前增长近一倍。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分三种情况:
(一)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并且累计工龄满10年的;
(二)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累计工龄满10年的,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
(三)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累计工龄满10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准予退休。
现在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按照1978年的平均寿命制定,而目前养老金的计发标准也是根据当时的退休年龄、平均寿命制定。
根据规定,我国养老金计发办法为:累计缴费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一般按照法定年龄退休的话,计发月数基本是按照10年左右计算。如今随着我国平均寿命的增长,养老金的计发标准并没有变,但是人们领取的时间增加了不少。我国现在的平均寿命和1978年相比,平均增加了约9岁。那自然大幅增加了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在人口老龄化的当下则尤为凸显。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法定退休年龄逐渐延迟几年,是纠正对制度改革没有跟上发展的“漏洞”,这在发达国家的先例早有不少。
既然延迟退休是必然,那么早延退则可以让更多的人共同分担未来的养老压力,越晚实施则对年轻人的养老压力越大。
人社部回应:“每年只会延长几个月”
近日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将成为人社部“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改革任务。
渐进式的退休年龄政策是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政策。究竟什么叫“渐进式”?就是用较长的时间来逐步达到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目标。尽管节奏有快有慢,但总体上是逐步推进。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对此表示,人社部将推出小步慢走的、分节奏的延迟退休政策。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是立足我国国情,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举措。
目前,人社部正在按照中央要求,对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制定延迟退休年龄方案过程中,会充分考虑社会各界的意见和看法,综合平衡。
总的考虑是,根据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劳动力状况,把握调整的节点和节奏,“小步慢走,渐进到位”,即每年只会延长几个月的退休年龄,同时提前向社会预告,实施时间至少要在5年以后,给公众以心理预期。
李忠表示,按照人社部此前的设想和规划,延迟退休政策还要经过制定、公开征求意见、上报中央和国务院决策。走完这套流程至少还有数年的缓冲期,因此,这几年面临退休的人可以“毫无压力”。(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