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高校、公立医院探索取消事业编制

    2016-8-2

       

        日前,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下一步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部分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等工作。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在编人员大约有800多万,高校在编教职工有233万余人。未来改革,对于这1000多万的在编事业单位人员将实行实名登记、统计,然后随着时间推移,等这部分人以退休、辞退等形式自然减员,从而逐步收回编制。对于非在编人员,则实行合同聘任制的方式进行管理。





    “铁饭碗”要没了?


        在人社部举行的2016年度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目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进展情况,是做好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推行工作,岗位设置方案的备案核准和变更工作有序开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部分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等工作。


        他还说,下一步工作安排是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继续扩大聘用制度推行面,研究提出解决编外用人问题政策思路。健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启动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试点。进一步完善公开招聘制度,分行业制定公开招聘办法。出台促进事业单位创业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建立机关事业单位防治“吃空饷”问题长效机制的意见,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消息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众所周知,我国针对事业单位的政策,编制是岗位设置、核定收支和财政给予补助的依据,全额拨款、差额拨款都是按照在编人员的数量,由财政全部或者部分负担,业内称之为“人头费”。取消高校、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编制,引发业内最为关注的是,国家对高校、公立医院的差额拨款政策,未来将会有怎样的改变?编制要取消,是不是意味着目前这部分在编人员的“铁饭碗”要没了?


    为何取消事业编制?


        所谓“不纳入编制管理”,就是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


        这其实早在今年1月份就有相关部委官员提出来:“今年重点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对此,有外界分析人士称,之所以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其实跟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有关。


        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与党政机关同为财政供养的“国家单位”,随着事业单位编制不断扩大,人员逐渐增多,财政供养压力越来越大,公益服务的效率却越来越低。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要精简事业单位编制,减轻财政供养压力,同时提高公益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始于2011年,主要内容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划归或转为行政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确定为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确定为公益二类。公立医院、高校等公益二类单位取消事业单位编制,探索“公益”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将是下一阶段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点内容。


        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基本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基本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而在分类改革的第二阶段,取消公立医院、高校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编制,同样也要努力实现“减员增效”的目的。


        根据统计,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在编人员大约有800多万,高校在编教职工有233万余人,对于这部分在编事业单位人员,取消编制的具体做法是,先进行实名统计,之后随着时间推移自然减员,从而逐步收回编制。在全部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之后,未来高校和公立医院将会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


    取消编制 不代表取消公益服务属性


        取消公立医院、高校的事业单位编制,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创新之举。而之所以要保留事业单位性质,主要是考虑到高校、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化,还要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


        在此过程中,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功能不能弱化、打折扣,而应当继续加大力度、优化结构,以体现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和功能。


        特别是对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公益性,非但不能取消,反而应当有所强化优化。这就要求,公共财政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作用丝毫不能削弱,政府不能借取消公立医院、高校事业编制的机会“甩包袱”。


        如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公立医院、高校就会靠创收来支付转制成本、人工成本,从而提高收费标准,由此加剧“看病贵”“上学贵”,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公众提供的医疗、教育服务,也会因政府购买价格过低而影响质量。这些代价最终会转嫁到民众身上,成为政府“甩包袱”的受害者,这也是民众普遍担心的问题。


        因而,公共财政投入的保障作用就表现在,由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不能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那部分公益服务,公共财政仍须全额拨付经费,而不能把这些统统推向市场;由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那部分公益服务,有的需要向公众收取费用维持非营利性运作,有的可以改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公众提供,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公共财政予以补贴和保障。


        为此,要从完善财政预算编制和预算监督入手,针对公立医院和高校建立成熟、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包括成立公立医院拨款委员会、高校拨款委员会等第三方监管机构,推动政府切实履行对公益事业的保障责任。


    有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取消事业编有利于促进人才流动。按照旧有的体制,如果有人一旦进入事业单位编制,便意味着要在同一家单位一直工作下去,更换单位就意味着放弃编制。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人会选择在一个地方“扎根”,这样既制约了个人的提升,也阻碍了高校和医院的发展,取消编制将打开束缚人才引进的樊篱。


        通过更加合理的劳动收入分配,使具有人才吸引力的高等院校和医院能够吸引到更好的人才,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取消编制后,换单位会相较之前会容易很多,每个人都将只受合同制约,合同期结束每个人都有自主择业的权利;而从医院和高校的角度来说,引进专家、教授也比以前要容易很多,只要解决合同的问题就可以了。


    试点探索事业单位编制管理


        非在编人员一直是事业单位改革中面临的棘手难题。随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尘埃落定,企业转制、编外人员安置问题日渐浮出水面,其中一个“死角”未有解决,那就是编内、编外“同工不同酬”的遗留问题,这在去年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的改革中,也未把这部分人员考虑在内。


        关于高校和公立医院的非在编人员,官方尚未统计数据。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表示,这部分人员的数量十分庞大,“编外人员多的单位有的能占到一半,少的也有20%~30%”。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认为,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校和公立医院存在很大一部分编外人员,而这部分人员与编制内人员在工资、社保、职称评定、住房补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编外员工干得再多、干得再好,通常都和编制内员工没法比。收入差距是一方面,同时还难以享受编制内员工完整的福利待遇,以及平等的机会。”


        这么看来,取消编制,对高校和公立医院里的编外人员来说,可能是一个好消息。


        目前,北京市是国内唯一实施取消高校和公立医院事业编制的试点。按照去年5月北京市出台的相关文件,对北京市政府管理的高校和公立医院,未来将探索取消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模式,逐步实行备案或者不纳编的登记管理方式。


        除此之外,北京市的事业单位改革文件还明确了未来对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用人机制的深化改革思路。其中提出,要将公益事业单位岗位分成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并进一步细化专业技术岗位类别。


        对于工勤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中的辅助业务岗位,未来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或实行人员额度管理。遵从“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对工勤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中的辅助业务岗位现有编内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只出不进,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对政策改革后的新进人员,则按照新的用人制度来进行管理。


        竹立家、唐钧等专家则对此提出看法,他们认为北京市去年出台的事业单位改革文件也存在一些难点和疑问,比如,对于取消事业编制之后,涉及高校和公立医院的财政经费、户籍管理、出国交流、住房补贴等问题,该文件中并未有明确规定,只是强调相关部门应准确把握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要求,依据有关规定加强管理。(综合)